什麼是「圖像小說 Graphic Novel」?它強調緣起於漫畫(包含美式comics、日式manga或法式bande dessinée)的圖像閱讀特色。不過,無論是在藝術形式還是內容題材上,都有著不同於大眾漫畫的廣度與深度。它可以是有著連環圖畫概念的藝術品、也可以是轉化為視覺的嚴肅議題、抑或充滿文學與哲學性的圖像敘事,如此豐富的內涵性,也為這個新文類建立起一批以成人為主的客群,並衍生出「給大人看的漫畫」這個稱號。
什麼是「圖像小說 Graphic Novel」?它強調緣起於漫畫(包含美式comics、日式manga或法式bande dessinée)的圖像閱讀特色。不過,無論是在藝術形式還是內容題材上,都有著不同於大眾漫畫的廣度與深度。它可以是有著連環圖畫概念的藝術品、也可以是轉化為視覺的嚴肅議題、抑或充滿文學與哲學性的圖像敘事,如此豐富的內涵性,也為這個新文類建立起一批以成人為主的客群,並衍生出「給大人看的漫畫」這個稱號。
就在藝術空間很榮幸於九月份推出謝牧岐全新個展《我欠你的畫》,此展覽以謝牧岐的繪畫隨想出發,多年的繪畫創作經驗累積與疊加,也是藝術家追問自己創作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展覽開幕訂於9月14日(週六)下午4點,並於下午3點舉行座談,此次邀請與談人胡永芬和藝術家進行對談。
安卓藝術將於2019年9月7日至10月12日推出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個展「新森林」,本展是藝術家首次於台北發表的個展,延續擴大「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2018台北雙年展展出之《當世界碰撞》中,觸及外來種生物與本地環境的碰撞之議題,進一步挖掘,重新思考人類作為自然生態平衡看守者的假定 。開幕酒會將於9月7日(星期六)下午3:00舉辦,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從普普藝術到潮流藝術,隨著世界脈動的變化,將大眾文化延伸再結合流行卡通、潮流文化、街頭藝術和當代藝術等元素的「潮流藝術」,開始在全球藝術界刮起一陣旋風。而此次策劃的展覽「WAVE」潮 當代藝術展,以靠邊走藝術空間的特性「玩具、潮流、藝術」來做結合,號召15位藝術家,將展出上百件作品,其中包含平面繪畫、裝置、雕塑、滑板、限量藝術公仔、改造玩具、版畫等多樣性作品。
今年八月,也趣藝廊將隆重呈現兩位日本藝壇重要的當代雕塑大師:舟越桂、須田悅弘經典之作,兩人究竟何以將創作臻於完美的精神境界,以及其刀尖之下產生的巨大力量與生存的慾望。 本展將透過多件首次在台曝光的立體雕塑、素描原稿、版畫,進而完整呈現兩位當代雕塑大師精采創作歷程脈絡。
双方藝廊於2019年8月17日至9月21日推出「影.暴.性」錄像藝術展,力邀四組國內外藝術家:娜塔莉.杜爾柏格&漢斯.伯格(瑞典)、瑞秋.麥克林(英國)、王俊傑(台灣)和蘇匯宇(台灣),由藝評人沈伯丞擔任展覽專題研究。
處於20世紀的藝術大師,畢卡索.布朗庫西.馬諦斯等..受到部落藝術的啟發,在作品中轉化為另一種的可能…
處於2019年的當代藝術家 鄭農軒運用顏料加以覆蓋、擦除、扭曲,景物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立體視覺感,以塗抹、抽象的筆觸表現讓作品延伸更多想像 ,透過這般不設限的創作靈感又會與非洲藝術作品碰撞出什麼不一樣的火花呢?
陳以軒作品多聚焦於脈絡化個人生命史,本次展覽以藝術家返台至今數年間對創作環境的反思為主軸,對照大環境青年低薪、世代對立加劇的社會現象,許多創作者發展出多重職業和身分來面對現實生活壓力的同時尋求創作機會,陳以軒自己也在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展覽的同時,承接許多劇團/舞團之記錄拍攝、藝術館所之訪談影片製作,以及其他領域相關機構的活動紀錄等影像製作。
林鉅2018年開始的系列「九節拂風」源自於近年來他練習的九節佛風,為一種佛教調養生息的運氣法。「佛」與「拂」兩字的錯別,顯現了林鉅的創作一直以來與世界各宗教、神話與哲學脈絡看似絲絲扣連,卻又離經叛道地自闢出的一條路。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很榮幸宣布將於7月23日至8月24日展出日本傳奇攝影家中平卓馬展覽「中平卓馬:1974至1989」,串聯了這位造就深遠影響的攝影家生涯與他在「挑釁」時期之後過渡時期的藝術實踐。本次展覽將重現中平卓馬的攝影裝置氾濫並展出超過100張的攝影作品投影,以及選自《Adieu A X》與《Nakahira Takuma 1000》由攝影家於1980年代親手沖印的黑白照片,而這也將會是中平卓馬親自沖印的作品首次在藝廊空間中展出。
羅智信最新個展「不存在的蝸牛」是城市文化的綜合(synthesis)和反觀(reflection)。藝術家的不良物質主義(ill-materialism)從觀念藝術的傳統發展出來。相較於後者總是傾向用寥寥簡筆勾勒出觀眾感知和現代藝術機制的關係,羅智信更像是在編舞。他注意到,無論是再抽象的化學、電流、材質標籤,總是有些善於社交的人們可以不斷地解構這些詞彙的原意,並插入各種性和權力的巧妙暗示。人際化學反應的創造性,也有反推回藝術的時刻。
瓦卡娜嫣恩的錄像作品探討泰國女性經常承擔的艱難勞工過程與使用的工具,這些行為透過高度色彩影像製作形式與身體脆弱的耐力雙面呈現,引發關於勞動,消費、女權主義與藝術家生活所經歷的社會議題。
「光年從何而起,又會止於何處,我不知道,也無法預知。它像一束穿越過我 身體的光,直向蒼穹,將生命中我所經歷的,感受的,渴望的,通通帶進無限的飄渺與虛空。我只朝這光的指引走去,它讓我感到一種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文化、地域、身份、國界…的最單純存在。」
蘇予昕的創作關注著繪畫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對她而言,觀看繪畫最具創造力的部分,莫過於反向打開這張畫被製作的程序:「唯有透過這樣的過程,體驗一張畫才真正是可能的。那時候,去閱讀就是製作」。
林亦軒最新個展「我們是烏龜」將帶來藝術家在2014年至2019年在不同地域所創作的繪畫。林亦軒以「我們」代稱繪畫,「烏龜」隱喻時間,回顧而又正視林亦軒在時間與地域流動中的繪畫作品
王攀元自傳式的藝術語言,呈現出沉默而淒哀的孤寂美學,藉以標題「寂盡之境」道盡王攀元顛沛流離、至晚年豁達而澹泊的心緒。20世紀上半葉,是全球人口與文化流動最密集的一個時代,有些人為了理想而出走,有些則是因為戰禍而離異,無論如何,鄉愁與孤寂成了多數人的集體情結。
1,149 這是人類的一小步,物種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kind,…
在莫臥兒街做生意的印度商人,通常會用定期往返仰光和印度的遠洋汽船,把鑽石和珠寶運送到印度。船上的官員就像信差,寶石就裝在Cuticura蜜粉的盒子裡。我記得有一次,看到船上的歐洲人船長就拿著這麼一個盒子。其他適合藏匿的地方還有行李箱的暗格、歐洲式鞋子的簍空鞋跟,以及雨傘及腳踏車的把手。
──蘇尼爾.阿姆瑞斯《橫渡孟加拉灣》
「我們都是星塵。這一刻,你活著。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你的DNA世代相傳—回溯到更久遠的時空,從宇宙的尺度來說,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組成些細胞的所有元素,都生於一顆恆星的熔爐中。」—卡爾.薩根《活著是一場奇蹟》
菲律賓當紅藝術家基恩・保羅・馬汀,生於1989年馬尼拉。他具備年輕藝術家的獨特視角,以大膽豐富的用色、無所顧忌的視覺內容,將一股活力注入當代藝術被認為略顯無味的平面繪畫之中,成就獨樹一格的風格領域。普世定義的視覺效果對馬汀來說是讓人感到挫敗的產物,這種圖像每天出現在我們周圍,卻只會製造靜態噪音。透過馬汀的作品讓我們從原有的邏輯框架中出走,這是一個猝不及防但令人愉快的變化,舒適的打破了共同美學定義的障礙。他的作品主要圍繞著他對總體環境的反思,以第三人稱視角來分析並且再創它。
1,257 展覽日期 ▍2019/07/06-2019/07/20開幕茶會 ▍2019/07/06 18:00…